秋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思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 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秋思教学设计 2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要想很好地诵读《秋思》,有必要让学生先“走进”秋天,在这种氛围、这种情感中学习,有利于学习对《秋思》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初读《秋思》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诗要读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谈个性,“唱”读、“拖”读不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感悟。〕
四、精读《秋思》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 ……此处隐藏21047个字……的理解带进你的读中(读后两句)
师:一个小小的开字,一个平常而又细微的动作,却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我们从这平淡之处可见作者构思的艰辛,这也是本诗的独特之处。
四、配乐诵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此刻,你是否把张籍那悠长而又浓郁的秋思学深深地记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诗。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多么动人的诗篇,多么真挚的感情,他们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思乡情。同学们,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秋思教学设计 15[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