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你的选择
1.你愿意生活在:A.边城B.现代都市C.安化D.桃花园
2.你选择的身份:A.我若为王B.我若为民C.加官进爵D.隐士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隐逸诗人之宗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8226;沈德潜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
[互动设计3]解题
1.结合注释①解题
点拨:“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
点拨:“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3.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4.朗读指导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录音朗读带,体味文章情感、气势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4]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弃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田园将芜”和“心为形役”。
2.作者归途中的心情如何?
点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诗人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间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自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居室转到了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伤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互动设计5]背诵练习
配乐背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全文主旨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互动设计7]艺术鉴赏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矣。”(欧阳修)
“《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2.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
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8226;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显。
4.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 ……此处隐藏33059个字……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A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五、说说对肚带归隐现象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既然田园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归隐田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行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