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20:17:05
《江雪》教学反思

《江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雪》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雪》教学反思1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更是诗人想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中对小学古诗文的要求:“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我又把体会诗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反复朗读,读中想象。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陶。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课开始时,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读出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感悟意境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教学中,我通过抓关键字、让学生看图、音乐渲染、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渔翁的孤独,使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江雪》这首古诗的意境是凄凉、空灵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节奏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来衬托那凄凉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再次,我让学生想象画面,讨论画面给人的感觉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自古以来,诗画本为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读读古诗,体会画面所表达的诗歌的意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

三、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广度、温度,但是广度决定深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此时,我设计了拓展阅读,通过一首古诗带学其它古诗,让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辨析对比,进一步地重新感悟渔翁,让渔翁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生经历不同,诗人写作心境也不同,写出来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遗憾之处:本节课容量较大,自己感觉在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诗句做得还不到位,在教学中,我也感到时间不够充分了,只是为了赶教学内容,我还是舍了指导的精到,所以感觉学生没能真正的把诗人那种孤独郁闷的心情读出来。

《江雪》教学反思2

《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在细读古诗时质疑:“为什么老翁独自一人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在江上垂钓呢?”“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水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有的同学说:“他想这时钓到鱼拿到菜市场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有的同学说:“他要抓紧时间钓到更多的鱼,好挣更多的钱。”……都以为老翁钓鱼为了赚钱。这时,我先称赞这些同学想象力真丰富,再告诉他们,这儿并非如此,此时简介诗人柳宗元生平,告诉同学们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孤傲高洁之情。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他们对于这首的感悟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在大家弄清诗句描绘的景物后,再展开想象,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中描绘的画面描写下来,同学们有物可谈,锻炼了习作能力。

《江雪》教学反思3

《江雪》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古诗。所以在导入时我先出示了两幅色彩鲜明、景物突出的画,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两幅图能想到哪两首诗,从而引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为学习《江雪》时引导学生列举意象、想象画面作铺垫。之后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因为课前预习工作比较到位,所以学生基本都能读正确,只强调了“径”和“蓑笠”的读音。同时我对生字孤进行写字指导,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学会写这首诗中的这个字,而是在于时刻提醒学生读与写是分不开的,会读还要会写。

为了让学生把握意象、理解诗意,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的含义,我尝试和学生互动合作,捕捉诗中意象,一步步将《江雪》一图展现在黑板上。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颇感新鲜,课堂气氛也由此显得更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此次是由我来执笔,但我想若全程让学生边说边画,效果可能更佳。它给我的启示是语文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更加多样的,语文课堂可以是更为多彩的。

《江雪》又是一首极富内涵的诗。因此,我先从一二句诗展现的环境入手,结合诗中 ……此处隐藏10202个字……教学环节的缺失,没有反馈练习。我热爱教育,喜欢课堂,所以会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能力。

《江雪》教学反思13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标准》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习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如果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毕竟还是孩子。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出发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江雪》教学反思14

一、基本情况:

 《江雪》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苏教版第七单元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了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二、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按照:解题——读诗——释意——悟情——赏诗——巩固——拓展展开教学。第一步,读,读通,读顺,读出诗的停顿,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第二步,寻,以诗题为钥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搜索“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第三步,悟,以想象促进古诗意境的感悟,体会作者在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第四步,赏,诗中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悟出自己的感觉。层次明了,思路清晰。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因为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情况,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 也为了赶完教学内容,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就少,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把课堂交到学生手里,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多读、多写、多看、多思。

2、课堂结构中,调控课堂的能力不足,有点前松后紧,最后还有两分钟就无事可做,提前下课了。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巩固的时间再长点。以后应该注意课堂调控,提高应变能力。

3、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该加强学习,让课件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到简洁而不简单。

4、在幻灯片的播放过程中,因为不熟悉电子白板的使用,出现了两次插曲,还没讲到就跳到下一个内容了。

5、在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根据这首诗,联系实际,发挥联想,个人拓展写一篇作文,题目为《寒江独钓图》时,可以用剩下的时间稍作引导。

6、因为紧张和平时上课不太注意板书,所以教学后半截忘记了板书,而后来又来补。所以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板书,利用板书。

总而言之, 此次教学竞赛让我收获颇深,从别人自如的教学、艺术的设计、精心的准备、刚劲的字体、流畅的语言、甜美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自己去改进,我将不断学习,努力创新,让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江雪》教学反思15

江雪是我本学期所执教的一组内研究课。对于从未在场合上古诗研究课的我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进行了几次教案反复修改后,我决定把重点放到诗中有画,诗中悟情这一环节上。

课的开始,我指导学生先有背诵古代的诗句入手,从而体会诗会蕴含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历史,让人回忆无穷,从而为理解柳宗元写《江雪》的背景打下基础。在指导感受诗中有画这一环节中,我指导学生从听觉、视觉、想象力等入手,让学生置身于这幅画中,谈谈又怎样的感觉。在我步步引导下,学生体会到诗人寒冷、寂静之情油然而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这种情感,学生把自己所理解的情感投入到朗读中,诗中之情第一次被学生理解得漓漓尽致。在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悟情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渔翁的神态、动作等入手体会渔翁的心情,再由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入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影子,孤傲、坚强、不屈服的情怀由此而生,再体会到朗读中,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就像个小小柳宗元正倾诉着自己的伤心往事。

《《江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