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的教学反思1由小学进入初中,是学生们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英语是新鲜神秘的。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的心情来学习的,有些学生也带着好玩的想法来学习。所以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上课流程是 1,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2、听音,识图。3、听音,重复课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自己上课该做什么)上完课我发现学生非常的听话,总是被我牵着走。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中,可是这样的学习是不会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案做了重新调整,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热身复习之后,我交待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多学一些礼貌用语。我们要开展评比“礼貌星”的活动。看谁能获胜。任务的明确,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当我组织学生参加“找朋友并问候你的朋友”的活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他们拍着手,兴致勃勃的去交朋友,用英语问候朋友。这种活动的设计也正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了在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环节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如: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平日里多说英语,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更好的突出我们语言教学的语用性和交际性
教师的教学反思2《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四句话,非常优美,富于儿童情趣的语言。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
一、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识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而乏味的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乐趣。上课之时,我先用“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这个谜语做了导语,把孩子一下子就吸引到了课堂之中,顺势引导“春天到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调皮的小雨点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都在哪去了呢?”我点击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一下就猜出了雨点的目的地,从而引出“池塘”这个词语,知道学生读准了字音,又问“雨点又是怎样到小池塘里去的呢?”,从而引出四会字词语“落进”。请孩子利用表演的方式更清楚地理解“落”的意思,并提醒学生“落”是上下结构,并非左右结构。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词语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生活经历少,善于理解比较直观形象的词语。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文中的“跳跃”一词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蹦蹦床,让他们用动作模仿跳蹦蹦床,并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学生很快理解了“跳跃”,并体会到了雨点此时的心情。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他们想想: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在那儿干什么?于是,我设置了一个拓展训练: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
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里--------------。
雨点落在我们的脸上,在我们脸上-----------。
指导学生说落在雨伞上时,我适时地做了一个跳舞的动作,学生立即说出“跳舞”;当我又做弹琴的动作时,学生中又蹦出一个“弹琴”,速度之快,让我有点惊讶。然后我把孩子们的话写在黑板,再让他们美美地读一读: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
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
雨点落在大树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汽车上,他给汽车洗了个澡。
雨点落进竹林里,竹林里又多了尖尖脑袋的春娃娃。
一次教学实践一份教学反思带来的将是一份成长,虽然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但却让自己收获多多。
教师的教学反思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是至理名言。的确,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即使看上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仍是各具特点的两片树叶。由此引申,如何使每个幼儿各具特点,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应是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天,我在上海某幼儿园观摩了一个中班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活动现场,教师把从户外捡来的两片一大一小的树叶贴在演示板上,我当时心头一喜,以为教师会借此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大小叶子的不同颜色和形状。不料,活动过程与我的以为大相径庭。只见教师又贴了张自己画的范画,紧接着贴出一张早已画好轮廓的树叶图,演示起自上而下的涂色方法来,这个过程持续了约10分钟时间。接着,教师让幼儿上来涂色,然后点评。点评时还对幼儿从左到右的涂色顺序作了否定性评价,要求幼儿按教师示范的自上而下的顺序涂色。
我不禁愕然。难道幼儿在最能汪洋恣肆的艺术学习领域也难逃被“教”的命运吗?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是否具有能力以他们自己的感受来描画树叶,我在上海银锄湖幼儿园的帮助下,请该园中班的幼儿画画他们心目中的树叶。
从图2我们看到,孩子们心目中的树叶是干姿百态的。尽管他们的涂色并不均匀,形状并不逼真,但他们描画的树叶外形各异,在一片叶子中就有褐、蓝、红、绿等多种颜色。在他们描画的树叶中,甚至手与树叶也可巧妙组合,真是异想天开。
幼儿既然有能力自主表现,为何我们有些教师仍习惯于手把手地教,要幼儿一点一点地临摹呢?究其原因,或许仍与教师尚无改变的美术教育观念有关,他们仍在关注幼儿画得“像不像”,他们仍在把美术看成是一个技能,所以仍要求幼儿机械模仿,希望活动易掌控、“成果”见效快,教师教得省心,家长看得开心。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创造性与心理成长》一书中将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表述为“涂鸦期”和“前图式期”,他认为,学前儿童的绘画创作能自然地反映出他们在情感、认知、动作、社会性、美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据此,他认为,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让幼儿看“范画”、临摹画画,而应让他们通过绘画自主、自由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促使其想象力、创造性等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此处隐藏14339个字……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 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再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语言学习得是终身的过程,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终身致力与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的技能。“教后反思”这一活动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名副其实的担当起宣传新课标的重任。
教师的教学反思15今年我带九年级语文,我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当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根本: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资料。所以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所以,"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礼貌的办法"(黎锦熙)。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资料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忙学生构成乐写的习惯。坚持每一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经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本事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必须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二)提高学生应试本事是关键:
时间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应针对中考具体情景,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本事。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所以,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能够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当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终,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我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理解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完美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完美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我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